好文是需要分享的,同样也可以学习更多的经验,先来818
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制造业强大,不外乎是有丰田、松下、三洋、索尼、夏普、尼康、佳能、日立、日产、本田、tkd、murata、京瓷等这些品牌,能够销售到全球各地。但可能没有很多人清楚,除了这些日本知名品牌外,还有很多不太知名,不太起眼的中小企业,资产规模不大,员工数量很少,但却有着很强,甚至是世界数一数二的技术实力,他们在后面支持着日本的的制造业,保持着领先的技术。
拿来主义就被当初的日本学习得透彻.从荷兰、英国、美国,很多技术都是采取合来主义,如果倒退几百年,上千年,中国也是日本的一位老师。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日本的成长在过去一直都是“很山寨”。但在战后几十年中,为什么这个国家的制造业能够迅速地成长为跟德国、美国一样强大?哪些地方值得中国去学习了解?尤其是在中国目前“山寨”经济转型的时期,应该如何发展,我觉得首先要了解的是,日本这些巨型企业背后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那些掌握绝对技术实力的中小企业。
也许,有人会说.日本的近代经济成长就是在美国的帮助下,尤其是借助于“抗美援朝”战争和越战中美国,日本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外部机遇,获得了太多的军事订单。在此不就此展开,希望各位更多关注日本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因。
现在,我就先转摘几篇报道他们成长的中小企业,加上一些分析,供大家一起探讨。(下面的文章大量内容来自俞天任的《东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有空大家可以去阅读。摘取过来,一是很多案例是电子业,尤其是电子元器件业,在座的各位读者们特别有发言权。)
在日本说起“中小企业”,人们想起来的往往是东京大田区或者东大阪市的那些员工数在100人以下,其中多数又在50人以下的那些制 在线欧洲杯买球-欧洲杯手机投注。服务业在日本人心目中并不属于“中小企业”,仅仅是“店”而已。发达国家中,像日本这样有如此多的中小企业从事制造业是不多的,这些中小企业才构成了日本制造业的真正基础。
故事一 精工手表
精工表现在是有名的日本品牌之一。从1892年就开始制造手表的精工一直也就是一个手表制造商而已,因为在机械手表上瑞士人已经攀到了顶峰,要超过瑞士人是不可能的。但是最后精工舍找到了超过瑞士人的地方,那就是石英表。
石英表的原理早在1920年代就已经为人熟知,而且也已经利用石英晶体在加电时发生的每秒32 768次的稳定振动这个特性生产出了计时装置。但当时所使用的真空管使得这种计时装置极为庞大,比一架大座钟还要大,所以,石英的这种特性只是被用来加强计时机构的精度,但是精工却莫名其妙地提出了把这个庞然大物缩小到台钟、挂钟,甚至手表的设想。
所有的人,包括精工舍内部的不少人都认为提出这个设想的精工舍社长服部正次是个疯子,但是服部正次坚决不准手下人退却,硬是在这条路上走了下去。终于,在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上,精工舍把那个从庞然大物减小到了长20厘米、宽16厘米、厚7厘米,包括搬运用的箱子在内仅重3公斤的能够实用的石英钟放到了计时台上,这件事震惊了全世界。
但实用化后的石英钟由于价格过于昂贵,除了用在像航海这种对计时精度有很高要求的场合之外,并没有市场。所以,服部正次和他的部下们又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毅力坚持研发,终于在1969年推出了石英手表,这样才真正打开了压电石英式计时器的市场。当时的日本制石英表是“日本制造”的代表之一。可以说,没有服部正次那种近似于疯狂的毅力就不可能有精工牌石英表的诞生。
故事二 京瓷如何从中小企业成长为巨人
稻盛和夫被人称为“经营之神”,现被日本民*主党政府请来整理已经破产了的日航公司,他的传奇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
稻盛和夫是九州的鹿儿岛人,他在鹿儿岛大学里学的是有机化学,所以他想在石油化工企业就职。但1955年稻盛和夫毕业时正好遇到经济不景气,他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只好进了一家位于京都的叫做“松风工业”的陶瓷公司。
日本的日用陶瓷制作技术来自中国,京都也是日本陶瓷产业的一个重要基地。陶瓷要作为一个产业发展靠做家用陶是没有前途的,只能靠工业陶瓷,当时的松风工业生产的是送电用的绝缘瓷瓶。本来学有机化学的稻盛和夫在进入松风工业以后却转向研究无机化学,并且在研究无机化学的同时,他还把目光放在了市场上。经过调查研究以后,稻盛和夫得出了一个结论:陶瓷工业要发展绝不能把目光只放在强电上,而需要开发弱电用的精密陶瓷(fine ceramics)。这是因为强电陶瓷的技术要求不高,经营出现困难的家用陶瓷企业很可能改行搞强电陶瓷,更不要说以后外国企业也会参与竞争了,而精密陶瓷由于对技术要求太高,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干的,所以不上精密陶瓷,企业就无法在市场竞争中胜出。
应该说这个结论非常正确,稻盛和夫的眼光很准,看得很远。但当时的松风工业的经营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连员工的工资都经常发生拖欠现象,稻盛和夫在数次向公司提出建议而无法得到公司方面的支持以后,终于在1959年和其他8个志同道合的同事,以从朋友处借来的300万日元(当时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是固定的,360日元兑换1美元)作为资本金,创立了“京都陶瓷株式会社”,在另一个公司闲置的车间里开始了精密陶瓷的制作。
稻盛和夫的伟大就在于他绝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人员,如果稻盛和夫仅仅是一个技术大家,那么今天的京瓷就可能还是一个水平很高的精密陶瓷企业。而今天的京瓷集团是一个拥有65 000多名员工,年产值100多亿美元,除了生产以精密陶瓷为主的电子元件和与陶瓷有关的切削刀具、珠宝和太阳能发电产品之外,还生产手机、打印机、复印机等电子产品,连有名的康泰时照相机也成为了京瓷集团的品牌。
稻盛和夫是一个第一流的经营家,他对于产业动向有最敏锐的感觉。1984年,稻盛和夫准确地抓住了日本通信事业自由化的机会,创立了第二电讯电话公司(ddi),现在由ddi发展而来的kddi公司已经成为仅次于ntt的日本第二大通信公司。
但是经营是要以技术为资本的,核心技术是无法靠钱买来的。只有在企业已经靠自己的技术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之后,才可能靠购买或者兼并的方式来扩大企业规模,否则肯定会泡沫。
创业当初的稻盛和夫当然不会想到今天的规模,但当时的他就没有满足于仅仅是吃饱饭,他把目标放在了国际市场,放在了自己当时还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上。
京瓷发展史上的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是1966年在激烈的投标中夺得了向ibm提供2 500万副氧化铝陶瓷电路板的合同。熟悉计算机历史的人都知道ibm的一代名机360系列,这个系列的电路板全部采用了京瓷的产品。
要成为当时在电子计算机行业占有80%以上销售份额和90%以上利润份额的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零件提供商,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京瓷当时的精密陶瓷的精度是1.5丝(一丝是0.01毫米),而ibm的要求是0.5丝。这样的精度要求即使在今天,即使是对于金属切削都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能达到这个要求的企业都不是很多,更不要说是在40多年以前,对于烧结成型的陶瓷产品来说了。
当时稻盛和夫每天都吃住在车间,和其他员工一起解决生产出现的技术问题,经过七个月的艰苦攻关作战,终于得到了ibm的合格通知,这份通知意味着京瓷成为了世界一流的精密陶瓷企业。 |